产品展示
万亿城市三季报:沪京双雄领跑“第四城”悬念渐失中欧体育,
截至10月30日上午,2023年26个万亿GDP城市中,仅剩佛山还未公布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。整体来看,其中17个城市的GDP增速高于全国,泉州拔得头筹;各城市GDP总量排名变化不大,但在分类指标上出现新的分化。
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,上海、北京以较大优势继续领跑GDP总量榜,两市也是前三季度仅有的两个3万亿级城市;深圳、重庆、广州三市组成2万亿级阵营,其中重庆与广州之间的差距有所扩大;苏州、成都、杭州、武汉、南京、天津、宁波、青岛、无锡、长沙、郑州等11城位列GDP1万亿级,其中天津重新超过宁波。
从分类指标来看,所有城市都有长有短,福建两市福州和泉州表现最为均衡且出色;多数城市的工业发展态势良好,合肥勇夺增速第一;投资力度普遍偏弱,但头部城市表现较好;消费依然整体疲软,有6个城市的消费增速在个位数以下;外贸大市分化明显,深圳、苏州、宁波出口强劲,东莞、广州出口增长缓慢。
数据显示,前三季度城市经济总量前十名与去年的年度排名一致,上海、北京和深圳稳居全国前三,重庆、广州、苏州、成都、杭州、武汉、南京依次列第四至第十名。
前三季度,上海、北京、深圳GDP分别为34389.18亿元、33462亿元和25934.28亿元。重庆前三季度GDP为23244.31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(下同)实际增速6.0%,显著高于全国平均增速(4.8%);同比增量超千亿元(1000.43亿元),名义增速4.5%。由于同期广州GDP为22149.95亿元,实际增速2.0%,同比增量仅380.11亿元,名义增速1.75%,重庆对广州的优势进一步扩大。
从拉动经济增长的“三驾马车”来看,前三季度广州的投资、出口增势略强于重庆,消费则显著弱于重庆。其间,广州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.3%(全国为3.4%);出口累计4974.4亿元,同比增长2.9%(全国为6.2%);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75.82亿元,同比增长0.1%(全国为3.3%)。重庆对应数字分别为1.8%;3626.1亿元,增长2.4%;1.17万亿元,增长3.8%。
分产业来看,工业发展势头差异,是拉开渝穗两市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。两地都是位居国内前十名的工业大市,去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营收分别为2.68万亿元和2.46万亿元。前三季度,重庆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.1%(全国为5.8%),广州则为下降2.2%,两者相差10.3个百分点。
渝穗两市同为国内汽车名城,汽车制造业更是广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。前三季度,广州的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7.4%,仍处动能转换深度调整期。而汽车是前三季度重庆工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支撑,增速达 25.9%。从两地代表车企来看,重庆赛力斯前三季度累计销量增幅达到364%,广州的广汽累计销量则同比减少25.59%。
与此同时,广州的服务业也面临被重庆赶超的局面。数据显示,1-8月(错月)广州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.4%,重庆同期则有9.9%的增速。相关专家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预计,四季度广州很难实现对重庆的反超,在经济总量“第四城”的争夺中,天平越来越向重庆倾斜。
不过,这里的“第四城”,仅指经济总量概念。这是因为,重庆是直辖市,总面积是广州的11倍左右,目前的经济密度显然远低于广州。同时,两者在国家战略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也有较大差别。国家赋予广州的使命更多,责任更重,期待更多元。
根据国务院批复的《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—2035年)》,重庆市是直辖市之一,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,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;要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、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、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功能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庆篇章。
而国务院关于《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的批复指出,广州是广东省省会,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,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,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,科技教育文化中心;要发挥国际商贸中心、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、综合性门户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功能,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优势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州篇章。
前十名城市中,“最强地级市”苏州的前三季度GDP总量为18483.8亿元,实际增速与重庆并驾齐驱,也达到6.0%。名义增速甚至更高,为4.69%(增量828.6亿元)。
前三季度,苏州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略弱(同比增长2.2%),消费和出口则势头良好,工业也较为强势。数据显示,前三季度苏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18.5亿元,同比增长5.0%,高于全国1.7个百分点。出口11792.6亿元,同比增长9.0%,高于全国2.8个百分点。
前三季度,苏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.3%,高于全国3.5个百分点,新质生产力在其中发挥了引领作用。今年以来,苏州全面实施“苏州智造”强基提质行动,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。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实现产值12872.4亿元,同比增长8.8%,连续8个月增速高于8.5%以上,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7.7%。新产品新设备产量快速增长,新能源汽车、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量分别增长18.6倍、5.7倍。
天津、宁波、青岛三市是最有希望冲击GDP前十名的城市,这三者之间的竞争也十分焦灼,除了一起争夺全国前十名,天津和青岛也在竞争“北方第二城”。
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,宁波GDP总量均超过了天津。到了三季度末,天津的GDP总量(12673.87亿元)反超宁波(12644.3亿元),但差距仅为29.57亿元。前三季度天津的实际增速(4.7%)比宁波(5.3%)慢0.6个百分点,两者的位子随时可能调换。
青岛前三季度的GDP总量排在天津和宁波之后,但与天津的差额仅有274.77亿元。其间,青岛的GDP增速达5.6%,高出天津将近1个百分点。而从分类数据来看,前三季度,天津的服务业增加值增速(5.4%)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(4.2%)领先于青岛(分别为4.5%和1.2%),但更关键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(3.2%)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(-3.2%),则大幅落后于青岛(分别为9.4%和5.1%)。此外,青岛的出口额3889.1亿元,8.3%的增速已然不低,天津的出口数据暂未公布。
从分产业、领域的分类指标来看,记者发现,所有万亿城市都有长有短,有的甚至长、短板异常突出,这方面最典型的是深圳和西安;苏州、武汉、无锡、宁波、福州、泉州的发展相对更为平衡,其中尤以福建两市福州和泉州的表现最为出色。
前三季度,深圳的整体经济增速位居十强城市前列,名义增速更是高居第一。但从“三驾马车”来看,外贸的贡献尤其突出,投资中规中矩,消费则较为疲弱,经济增长呈“单脚跳”姿势。分产业看,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.2%,保持了去年以来的优势;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.5%,低于全国1.2个百分点。
前三季度,深圳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.7%,高于全国1.3个百分点。进出口3.37万亿元,稳居“外贸第一城”,同比增长20.9%,快于全国15.6个百分点。分进出口看,均为历史同期新高,其中,出口2.14万亿元,是唯一超两万亿元的城市,同比增长19.7%,快于全国13.5个百分点。
相比之下,消费就像是深圳经济增长的“阿喀琉斯之踵”。2023年,深圳首次跻身“万亿消费城市”之列。但进入2024年,深圳的消费持续萎靡,对整体经济增长形成严重拖累。上半年,深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逐月下跌,到6月份累计增速只有1.0%,7月份好不容易回升至1.2%,8月份又降为1.1%,到前三季度终于跌破个位数,至0.7%。
为了提振消费,深圳市今年颇下了一番功夫,包括开展多轮3C、家电、家装、汽车消费补贴活动等。例如,深圳市商务局数据显示,截至10月21日,开始于9月6日的最近一轮消费补贴活动,共核销补贴金额5.7亿元,直接带动销售额37.9亿元。但整体消费形势依然不达预期。对此,相关专家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,提振消费恐怕还要从改善经济环境、增强居民收入增长预期、提升消费信心、疏通消费堵点等多个方面,进行系统思考。
西安的情况跟深圳相似。前三季度,西安的外贸进出口增长迅猛,其中出口增速达21.09%,在万亿城市中仅次于武汉的28.8%;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为-3.0%,仅好于东莞的-3.2%,加上消费增长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导致最终的GDP增速只有3.2%,低于全国1.6个百分点。
相比之下,福州、泉州两市堪称万亿城市中各科齐头并进、不“偏科”的“优等生”。
统计数据显示,前三季度,泉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26.86亿元,同比增长6.6%;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.4%;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.9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56.41亿元,同比增长5.4%;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8.6%;进出口总额2026.95亿元,同比增长12.1%,其中出口1410.53亿元,增长10.6%;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891元,同比增长5.3%。
同期,福州实现GDP9354.07亿元,同比增长6.1%;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.0%;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.1%;全市(不含平潭)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.7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1.1亿元,增长5.6%;进出口总额2834.44亿元,同比增长7.99%,其中出口2088.06亿元,同比增长7.3%;9月末,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061.65亿元,增长7.7%。
以上两市的“单科成绩”虽然没有一科获得万亿城市第一,但都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并位居万亿城市前列。也正是这种全面发展,帮助两市取得了GDP增速这一“总成绩”领先,其中泉州还高居第一名。
说到“单科成绩”,不得不提到合肥。在工业这一经济大市最重要的分赛场,合肥成为一匹强悍的黑马,在增速上遥遥领先。打个比方,如果说其他选手在这一科上大多为不及格-70分左右,最高不过90分的话,合肥大概取得了接近满分100分的成绩。
梳理可见,前三季度,17个万亿城市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,其中可打90分的是郑州和深圳,增速分别为11.0%和10.2%。作为中国“工业第一城”,深圳的增速比郑州更有难度和含金量。剩下8个万亿城市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,其中广州的-2.2%倒数第一。
前述专家对记者分析,今年以来,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加快落地,以及外贸出口形势改善,带动相关行业生产向好,是推动经济大市工业向好的重要原因。
合肥前三季度的工业增速是多少?15.2%!比第二名郑州高4.2个百分点,比全国平均高9.4个百分点。并且,合肥的工业强势已有时日。去年,合肥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就增长10.6%,居万亿城市第三。今年以来,增速持续加快,一季度增长12%,上半年增长15%,至三季度增长15.2%,创近33个月新高。
合肥的工业崛起,不是凭空发生的。当地官方媒体报道,近年来,合肥坚持实施工业立市、制造强市战略,以“链长制”为抓手,打造出新能源汽车、光伏、新型显示、智能家电、高端装备、人工智能等六个千亿级产业。其中,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,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4.6万辆。今年截至10月21日,已突破100万辆,预计全年突破130万辆,有望向“新能源汽车第一城”之位发起挑战。
合肥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前三季度,合肥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.7%,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0.7%。重点产业中,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连续9个月保持30%以上增长,前三季度增长36.7%,拉动规上工业增速7.8个百分点;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,前三季度增长34.3%,拉动规上工业4.5个百分点。
数据显示,合肥的整车产量创历史同期新高,达131.12万辆,同比增长33.6%,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92.8万辆、增长74.6%。与此同时,企业盈利能力增强。1-8月,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60.90亿元,同比增长81.9%;每百元营业收入实现利润总额4.1元,同比增加0.8元。
与工业生产狂飙突进相辅相成的是,要素保障数据同样亮眼。9月末,合肥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,达3.04万亿元,同比增长11.7%,创近14个月新高,增速高居万亿城市第一;本外币贷款余额3.08万亿元,增长12.2%,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26.6%。前三季度,全社会用电量475.05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7.4%,其中工业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增长15.9%和28.2%。
目前,合肥的工业经济体量还不很大,2023年的工业增加值约为2800亿元,接近深圳的四分之一。如果能保持上述增长速度,假以时日,合肥有望成长为内陆省份中新的工业大市。
从万亿城市整体来看,拉动经济增长的“三驾马车”中,投资和外贸总体平稳,消费相对疲软。
前三季度,有11个万亿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。增速较高的除了福州、泉州,还有北京(7.8%)、成都(7.3%)和上海(6.7%)。增速偏低的除了东莞、西安为负,还有武汉(2.0%)、长沙(2.0%)、重庆(1.8%)、青岛(1.2%)、常州(1.0%)、济南(0.4%)和杭州(0.1%)。
记者梳理发现,各地均把工业投资当作重点,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势头强劲。像成都、北京、深圳、广州、青岛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68.1%、66.7%、42.2%、25.2%、12.3%;北京、天津、成都的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8.9%、25.2%、15.6%;苏州、无锡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2.6%、15.5%,分别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0.4、8.7个百分点;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4.3%,对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103.5%。
另外,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成为亮点,像成都、北京、合肥的设备购置投资分别增长47.7%、34.1%、40.3%,深圳的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6.5%。
在外需逐步回暖的情况下,万亿城市的出口普遍迎来上升态势,但传统外贸大市分化明显。除了深圳,苏州、宁波的外贸势头最为强劲。前三季度,前者完成进出口总额19115.8亿元,其中出口11792.6亿元,分别增长7.9%、9.0%;后者完成进出口总额10537.2亿元,其中出口6976.4亿元,分别增长10.3%、11.0%。此外,杭州、无锡、西安、武汉、南通的进出口表现也可圈可点。
从出口产品来看,外贸强市在“新三样”火爆的同时,手机、电脑、家电等“老三样”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。
而北京、广州、重庆、烟台、常州、长沙等地的进、出口均较为颓势,其中中欧体育,,长沙的进、出口增速双负。此外,东莞、广州、北京、重庆、常州等地的出口增速在3%以下,成都的出口增速为负。
不过,东莞、广州两个外贸大市的外贸形势改善迹象明显。前三季度,东莞外贸进出口总额10130.4亿元,同比增长6.5%,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.1个百分点。其中,进口3605.8亿元,增长14.6%,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.0个百分点;出口6524.6亿元,增长2.5%,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.6个百分点。
同期,广州完成进出口总值8131.8亿元,同比增长0.1%,增速由负转正,比上半年提升4.4个百分点。分进出口看,进口总值同比下降3.9%,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.7个百分点。出口增速连续5个月提升,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.9%,比上半年提升7.0个百分点。
消费仍然总体偏弱,处于恢复态势。前三季度,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只有3.3%的情况下,万亿城市中还有11个的增速低于全国,其中部分增速为负,包括多个头部经济城市。2023年的万亿消费城市中,只有重庆的消费增速(3.8%)高于全国。其他增长表现较好的城市,除了前文提到的福州、泉州,还有烟台(5.9%)、武汉(5.2%)、青岛(5.1%)及苏州(5.0%)。
在整体增长乏力的情况下,消费经济也呈现一些亮点。多地发布的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显示,部分新型消费模式保持较好发展势头,限额以上便利店、超市、仓储会员店等业态通过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快速增长,与升级类消费相关的金银珠宝类、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明显,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。这些都是驱动消费增长的新动力来源。